在太仓,联达·数智集成港产业社区集高标准厂房、研发办公楼、人才公寓及商业配套于一体。园区占地122亩,包含24栋产业用房,通过拆除重建原有建筑,容积率由0.66提高至2.55,将“平面工厂”升级成“立体工厂”。园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已落户北京航辰、承盛航空、博瑞适增材、展屹自动化等优质企业。
这是苏州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转型的一个缩影。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工业大市的苏州如何破题尤显重要。
据苏州市工信局介绍,2023年以来,我市在省内率先出台“鼓励‘工业上楼’工作试点方案”“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先进制造业优质企业‘数据得地’指导意见(试行)”“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明确提出探索灵活高效的产权归集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转型项目合法延长使用年限、鼓励“工业上楼”、给予容积率超过3.0的项目资金奖励、鼓励创新探索实施“工业安置房”模式等,为全市低效工业用地转型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实施低效工业用地转型15002亩,开工建设面积1255万平方米;推动“工业上楼”,全市新开工“工业上楼”项目169个,开工建设面积1408万平方米。今年一季度,全市实施低效工业用地转型5461亩,开工建设面积443万平方米;新开工“工业上楼”项目56个,开工建设面积413万平方米。
在苏州各地,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方面也涌现出一系列创新做法,做好低效工业用地“腾”和“用”两篇文章,盘活存量空间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化“土”成“金”。
太仓将土地报批、设计审图、招投标环节升级为“三线平行”审批,重点项目平均审批需6天,特别是在全国首创“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土地配置模式,为企业节约80%报建时间。省重大项目高博航空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用时仅3天,竣工时间理论上可提前半年,该模式在太仓已服务各类项目302个,面积1.36万亩。
在常熟,当地创新“不增缴土地价款”“共用宗地”等政策,简化流程、提升容积率上限,有效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比如,支塘镇林园路产业园整合27家企业为6家联合主体,通过“非交易性过户”实现连片开发,建成12.66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容积率从0.47提至2.15,降低企业改造成本20%以上,亩均税收从3万元跃升至35万元。
低效工业用地转型重点项目也有力拉动了常熟当地的投资增长。常熟乐盈纸业有限公司智能包装(文化)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20000万元,去年实际完成投资额30500万元,投资完成率达101.67%。汇融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49000万元,去年实际完成投资额35100万元,投资完成率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