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苏州要闻

北部市民中心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苏州样本

时间: 2025-08-11 00:49 来源: 苏州日报 访问量:

清晨的北部市民中心,退休老人在新开的书法课堂上提笔挥毫,墨香与茶香交织;午后的南部市民中心,莘莘学子走进斜塘印记馆,感受斜塘深厚的文化底蕴;漕湖文体中心的篮球场上,年轻人正在激烈角逐,汗水与呐喊交织成青春的乐章……这是市民中心的日常一幕,也是苏州市民美好生活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片区级市民文化中心”的首创者,市民中心通过实践,正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样本。今年以来,市民中心共开展文体活动、赛事演出、公益活动、展览市集852场,吸引客流超120万人次。

文化惠民: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精准对接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要义在于“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为精准回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市民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统筹指导下,锚定优质、精准、普惠、高效的服务目标持续发力,打破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单向供给”的固有模式,通过深入的需求调研与精准的资源匹配,实现文化服务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优化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贴近群众、融入生活。

作为探索先锋,北部市民中心历经四年实践打磨,持续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累计开展品牌特色活动超2500场,成功引入职工夜校、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等惠民新项目,让文化服务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紧随其后,南部市民中心、漕湖文体中心于去年6月、7月相继亮相,迅速成为区域内人气高涨的文体服务新地标,其鲜明的服务特色与贴心的文化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得更宽、更深。

为进一步统筹优质文化资源、精准服务不同群体,市民中心于今年5月全新启动“市民文化荟”活动。这场跨越盛夏的文化盛宴以“心聚于此艺享生活”为主题,联动三大载体精心打造“心舞台”“心动力”“心阅城”“心家园”四大板块,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文化服务矩阵。

“心舞台”上,斜塘民乐团用悠扬笛声缓缓拉开“市民文化荟”的帷幕,各市民中心剧场精心引进的高品质话剧、音乐剧、儿童剧引人入胜,高雅艺术与市井烟火在此和谐共舞;“心动力”板块推出唯亭街道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文荟苑社区趣味运动会、健康养生课堂、国民体质监测等20余项活动,还将举办“心艺杯”3V3篮球争霸赛、全民健身日等活动,在全民运动的热潮中激活城市健康生态;“心阅城”绘本阅读、非遗体验等30余场沉浸式活动,让文化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表达。活动期间发放的近百万惠民礼包,涵盖剧目优惠券、健身体验券等12类实用权益,真正让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截至6月底,这场文化盛宴已服务超4万人次,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

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市民中心构建起全龄段、精细化的服务体系。北部市民中心与南部市民中心开设的职工夜校,课程已拓展至14种,吸引超750名学员报名,正如学员李女士所说:“白天上班忙,晚上来夜校学跳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充实生活,特别好。”南部市民中心的“小候鸟缤纷夏令营”,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量身定制暑期托管与艺术课程,让孩子们在关爱中收获成长;漕湖文体中心作为多所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将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毕业典礼等活动,同时为老年群体开设太极、中医养生等课程,让银发岁月更添风采。今年上半年,三大中心累计放映公益电影超300场,吸引万余人次观影,用光影故事温暖邻里时光。市民中心正用“全龄覆盖”的服务理念,让文化惠民的实效真正浸润人心。

创新赋能:构建多元共生的公共文化生态

优质文化供给的持续输出,离不开系统化的管理架构与多元化的驱动机制。市民中心有效链接政府、社区、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构建起全域联动、多方参与的文化生态新格局,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全域服务网络的联动构筑,让文化惠民的触角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春节期间,三大市民中心同步开展“纸墨迎春”活动,让墨香里的年味走进千家万户;在社区公益剧目专场演出方面,各中心不仅多方引入精选亲子儿童剧、红色话剧、脱口秀等受众广泛的剧目类型,更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预留公益座位,让文化温暖精准抵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跨界合作的深度拓展,催生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南部市民中心开展桃花岛拓展活动,将青年人才纳入文化服务体系,用特色活动凝聚青春力量;北部市民中心积极承接园区职工运动会预赛、唯亭街道广场舞大赛等赛事活动,以丰富场景持续拓展文化服务边界;漕湖文体中心创新推出惠警游泳年卡、体育项目票券等定制化服务,在践行公益初心的同时探索可持续运营路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校馆联动的深化推进,让文化育人贯穿全龄成长轨迹。南部市民中心与8所学校签署共建协议,推动非遗课程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与西交大附中共建“安全联合共同体”,通过消防反恐演练等实践活动,构建校地协同的育人体系;漕湖文体中心成为多所学校的艺术实践基地,让课堂知识在场馆中得到生动延伸;北部市民中心则将红色电影送进课堂,用光影故事厚植家国情怀。文化资源的深度下沉,让校园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智慧化升级的加速推进,让服务效率与品质实现双提升。市民中心积极响应智慧场馆建设号召,引入先进技术设备赋能管理与服务:北部市民中心接入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消防、给排水等系统运行状态,实现故障快速响应与处置;南部市民中心自主研发“场馆运营数据可视化”系统,通过精准的客流车流分析为活动策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从高频次的活动供给到精细化的服务落地,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到智慧技术的深度赋能,市民中心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外延,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与温度,为市民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源头活水。

蓝图化实景: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苏州样本”

2021年8月,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全额投资建设的北部市民中心对外开放。园区文体旅游局牵头成立北部市民中心理事会,创新构建“政府指导、专业运营”的管理模式,由新时代集团发挥专业优势负责场馆运营,公共文化中心、唯亭街道作为入驻单位,集中各方力量,打造“图书馆全民阅读阵地”“体育场馆全民健身阵地”“演艺剧场全民艺术阵地”和“唯亭街道党群文化阵地”四大阵地。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项目进展,部署阶段性重点任务,有效融合各类运营主体,助推优势资源整合,开启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升级新阶段。四年来,在园区管委会政策引领、资源支持及持续财力保障下,北部市民中心先后斩获“苏州市2021年十大民心工程”“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长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10余项省市级荣誉,推动服务从“有”向“优”跨越。

2024年,该模式于南部市民中心建成后成功复制推广。依托市民中心载体优质的软硬件条件,中心又陆续挂牌职工培训(文体)服务站、苏州工业园区国民体质监测定点监测站等多项服务站点功能,助力街道辖区传统技艺工坊揭牌及吴文化地图发布等活动,落实文化惠民,曾经的设计蓝图陆续化为鲜活实景。

同时,这一模式也突破园区地域范畴,去年6月,由苏相合作区管委会投资、新时代集团代建代管的漕湖文体中心开始运营。可复制的“园区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沉淀经验,在实干中不断改善服务,在专业化运营的赋能下,坚持“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市场化运营为辅”的运营模式,成功将传统街道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档升级为区域级市民服务枢纽平台,实现了优质服务经验的全域辐射,推动三大载体形成“标杆引领、全域提质”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形式、产品、服务、内容、品牌的全方位创新,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均衡、更优质、更精准,持续提升着苏州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也让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文化浸润中不断升温。

载体规模增多,服务的使命更大,为进一步促进服务标准化,2024年,根据业务需要和统一规范的运营管理要求,新时代集团成立了市民中心子公司,促使以上三个市民中心及园区其他在建、拟建的各市民中心载体专业化、标准化、一体化运营。市民中心发挥管理合力,同时依托新时代集团文体商旅多元业态的丰富资源,继续深挖各载体优势,强化“心艺惠民”服务品牌,从精准对接需求的活动策划到细致入微的服务落地,全力打造服务更优质、供给更均衡、群众更满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美好生活的文化底色越发鲜明。

文化惠民的初心不变,城市生长的力量便永远蓬勃。市民中心的实践生动证明,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既要“顶天立地”——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又要“铺天盖地”——扎根群众需求。

园区第三个市民中心——东部市民中心即将在2026年1月向公众开放,市民中心将持续深耕公共文化沃土,让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创新之城非凡园区”的城市品牌将在文化浸润中越发光彩夺目,为园区乃至苏州市民拥抱美好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