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苏州要闻

扎实推动长江大保护各项工作 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时间: 2025-08-11 00:50 来源: 苏州日报 访问量:

万里长江,浩荡奔涌。盛夏,大江两岸生机盎然,强劲的发展动能持续迸发。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绘就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

苏州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扎实推动共抓长江大保护各项工作,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长江之歌。

一江清水风蒲猎猎

长江流经苏州的157.96公里岸线,在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蜿蜒舒展。其中,张家港以80.4公里的岸线长度独占鳌头,而张家港湾作为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江湾,更成为沿江生态变迁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经,这里厂房林立、码头密布,临港产业让居民“临江不见江,近水难亲水”。随着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深入推进,张家港湾四分之三的生产岸线蜕变为生态岸线。

漫步长江边的永兴村,3.6公里长的江岸线上,6000亩芦苇荡随风起伏,宛如一条舞动的绿绸带,永兴生态园更成为村民、游客的打卡点。作为江湾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村落,以前的永兴村河边违建扎堆、江边养家禽导致整体环境脏乱。转机发生在2019年,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推进,永兴村迎来蝶变。村里铁腕整治环境,通过拆除违建、清理养殖场等措施,村域内河流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Ⅲ类,疏浚24条村级河道,实现串联成网,构建江河循环。村里还成立了文旅公司,将生态园、农家乐、民宿等资源整合升级,打造田园综合体。村民王大义感慨:“以前江边养鸭场臭气熏天,现在白鹭、震旦鸦雀都回来了,城里人来了都不想走。”

永兴村的蝶变只是苏州长江生态修复的缩影。近年来,苏州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作为压倒性任务,以铁黄沙生态岛、张家港湾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为示范,实施沿江整治项目700余项,新增绿化近5000亩。铁黄沙生态岛、螺蛳湾湿地等工程入选省级特色工作清单,形成“一岛一湾一江滩”生态格局。在禁渔方面,苏州出台长江“十年禁渔”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建立禁渔联盟和巡江网格。

顺江而下,行至常熟、太仓,绿意扑面而来。江畔,青草茵茵,两岸蒲草在微风中轻柔地摇动,沙沙作响。

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如今,在长江苏州段,两岸宜绿尽绿目标已经实现,沿江生态廊道全线贯通,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正随一江碧水奔涌向前。

留绿留白留未来

蒲草因风摇动,蜻蜓欲立其上而不得。蜻蜓执着寻找支点,每一次振翅与调整,都是对环境的敏锐回应。而苏州,也如这蜻蜓般,以精细的治理与坚定的守护,在长江之畔探寻着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的平衡点。

“这是鲻鱼,这是鮰鱼,这是白鹭在捕食银鱼。”生态环保摄影师、长江常阴沙段生态保护义务监督员王永祥对“江鲜”如数家珍,近两年,他多次在江边看到被誉为“长江微笑天使”的江豚。曾几何时,江豚数量锐减,而今,它们的身影再次频繁出现在长江苏州段。

长江好不好,江豚有发言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采用每年多次观测取平均值的方式进行统计,长江干流苏州段江豚平均观测头数从2018年的1.3头增加至2023年的3.1头。较早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干流苏州段3个点位共监测到底栖动物15种、着生藻类52种,分别较禁渔前的2018年增加9种、31种;2022年,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较2018年增加1.16;着生藻类多样性指数较2018年增加1.67,处于丰富水平。

长江太仓段2023年禁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则显示,采集鉴定鱼类体长、体重同比分别增长24.2%、80.5%,资源丰度增长97.5%。

作为在全国首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城市,苏州率先启动长江沿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建立起严格的生态空间监管体系,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每一寸土地都受到严密监测。

在徐六泾河口长江南岸的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煤码头,记者看到,宽阔的江面波光粼粼,码头上不见任何烟尘,运行良好的现代化环保设施让整个码头整洁有序。常熟40.71公里的长江岸线,经过系统治理,已实现岸电设施全覆盖,1562个排污口完成整治,1129家涉磷企业完成改造。2024年,苏州长江流域水生态评分为78.5分,较2022年提升8.9分,其中长江干流段得分83.1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七浦塘,一手牵着苏州古城,一手挽起长江。这条流经太仓的22.2公里河道,曾因工业排污、过度开发而水质恶化。2011年,苏州启动实施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通过控源截污、生态调度、岸坡修复等综合措施,逐步恢复河湖的生机。如今,这里既是“全国最美家乡河”,更是新兴产业黄金走廊。

从江面跃起的鱼儿,到岸边的珍稀植物,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2024年苏州物种数已更新至4353种,其中近五成为水生生物。这一切,正是苏州坚持“留绿、留白、留未来”的生动诠释。

千年水韵当代焕新

苏州深谙长江不仅是一条自然水道,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

在太仓沙溪古镇,七浦塘的碧波倒映着明清马头墙的倩影,“梦里沙溪”、古镇数字文化产业孵化基地、橄榄岛公园等项目,让非遗技艺在虚拟现实中重生。太仓市印溪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一河两岸”文旅格局,恰似用金线串起散落的文化珍珠:七浦塘西岸的香塘村将稻田艺术与民宿经济结合,东岸的凡山村以传统缂丝技艺打造文创IP,形成“白天看景、夜间赏灯、四季有节”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以水为脉、古今对话”的开发模式,让沉睡的文化记忆焕发产业活力。

沿七浦塘河道向西行进,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出现在眼前。近年来,蒋巷村投资780万元将多处独立的水系连通,打造的各色桥梁、休憩凉亭、亲水平台与游船码头交相呼应。2018年,常熟市首家中高端民宿度假酒店蒋巷书院应时而生。蒋巷村每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成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黄泗浦生态公园是唐代鉴真东渡的起航地,黄泗浦古遗址曾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黄泗浦地区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整治,充分利用黄泗浦的人文与生态资源,通过“山、水、城”的营造手法,打造融水上、骑行、漫步于一体的黄泗浦生态公园。同时,锡通高速和东三环两条交通大动脉在黄泗浦东、西两湖中穿过,美丽港城惊艳过境游客。

在长江入太仓的璜泾段,11.8公里岸线正演绎着最激越的变奏曲。近日,长江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基地迎来一拨国际青年,他们通过VR技术漫游江豚栖息地,这种“科技+生态”的传播模式,让“中国方案”赢得世界共鸣:“看长江,就是在看中国。”

大江东去,日月常新。面向未来,苏州将以“万里写入胸怀间”的格局,继续做好长江保护这篇大文章。当生态文明的星火点亮每寸岸线,当文化传承的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江,必将托举起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可持续的现代文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